三回榨乳-第一章

第1章 頻繁地搾乳對乳牛的生產、健康有何影響呢?

帶廣畜產大學副教授 古村圭子

1.頻繁搾乳真的能增加乳量嗎?

對酪農而言每頭牛的乳生產量的多少都直接影響其經營。近年牛群乳量9000kg以上的高泌乳牛群增加,出現酪農幫手專門承包榨乳的人或是隨著榨乳機械的改良,開始考量1日3回的搾乳的酪農增加。 因此和以往1日2回榨乳相比,實施3回以上的搾乳何以乳量會增加呢,從乳牛的生理面來做說明。

1)何以對乳量有影響呢?

從實際經驗或是實驗結果來看,1日3回(圖1)或是更多回的搾乳,報告皆指出產乳量有顯著增加。這效果是因各種的生理結構引起的,受産次、泌乳階段、3回搾乳實施期間長短的影響其效果也會不一樣。以下逐一說明。

乳汁分類為,一是在乳腺細胞利用由血液運行的原料合成乳成分(乳糖、乳脂肪、酪蛋白、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等),以及從血液原封不動運轉過來的成分(水、免疫抗體、礦物質、維生素)這兩種。乳量增加是在細胞數沒有變化的情況,在乳腺細胞合成的成分量增加,從血液移行成分量也增加而產生的。也就是可分析為

往乳腺細胞運送的原料多,對細胞的吸收量也多。

在乳腺細胞的乳合成活性和分泌率高。

運送的原料多和往乳腺細胞循環的血液量有關。

10

(1)血流量的增加

從心臟流出的血液經由動脈血管流向乳房的乳腺細胞,在那被吸收養分後成為靜脈血由靜脈血管流回心臟。乳牛的四個乳房是各自獨立,乳房各自獨立就存在4個乳腺組織。各有一條往乳線組織的動脈血管。從心臟延伸到體幹部的腹大動脈在骨盆附近分左右通往鼠蹊輪。前後再分為四根血管,每條各連接一個乳區。以毛細血管分布到末端的乳腺細胞各角落,運送乳生產所必需的營養份。此末梢毛細血管的動脈血就此連接毛細血管的靜脈端,成為靜脈血流向靜脈環。靜脈血管從靜脈環分為上下及左右兩方向,一經由鼠徑輪在脊椎附近的後大靜脈合流回到心臟。另一條成為左右腹皮下靜脈(即乳靜脈)在第8肋骨處通過貫穿腹璧乳窩往前大靜脈合流後流回心臟(圖2)。

在這些乳腺的血流量變多時,乳牛攝取的飼料消化作為乳汁的原料,更多往乳腺細胞運送,結果在乳腺細胞合成的乳成份增加,乳量也就增加。那麼何時在乳腺的血流量會增加呢。

11

  1. .動脈血壓受心臟拍出量和全末梢抵抗影響、
  2. 乳腺組織血壓低或
  3. .乳腺組織低抗性小或
  4. 為2和3同時發生時

血流量變多。乳腺組織的的抵抗性受血液濃度(血器表所示)、乳腺組織血管的長度、血管的直徑三個要因左右。前兩項原因乳腺生理上大致一定、不會有變化,第三項原因血管直徑的擴張、收縮、榨乳後的經過時間等,因生理狀態影響很大所以有變化。血管直徑對血流量影響很大。

影響乳腺血流量的要因彙整後如圖3所示。血流量的變化是由神經系統和化學物質二種構造所調節。心臟和大血管運動機能的活性主要是由自律神經系統的神經刺激所調節。另一方面,毛細血管的血流量是由在乳腺細胞局部生產的血管活性物質所調節。 往乳腺組織的血流量更受到泌乳日數、高温或低温等環境温度所影響。一旦開始泌乳往乳腺的血流量比往身體其他組織的血流量還要多。隨著分娩後日數的經過,比起維持乳牛的身體状況,營養分會更優先地流向乳生產。此現象稱為「調整發育平衡性」(homeorhesis)。故達到最高日乳量的時期,養分用於合成乳,乳牛的體重減少。泌乳後期往胎兒運送營養分,往乳腺的血流量變少。還有高溫時為了降低上升的體溫,皮膚的散熱激烈,皮膚表面的血流量增加,乳腺血流量減少。以及寒冷時,乳房或皮膚表面流動血流量變少,抑制散熱,維持體幹部一定的體溫。

12

13

(2)在乳腺細胞的合成‧分泌率的變化和乳房内壓的增加

關係在乳腺細胞的乳合成活性,隨著榨乳後的經過時間乳量的變化。 榨乳後,沒有榨乳状態的乳房隨著時間經過,乳房内壓和乳分泌率的變化顯示於圖4。從此圖了解榨乳10小時後平均乳分泌率開始減少,35小時後乳分泌停止。另一方面靜水壓(在平衡狀態流體壓力)所計測乳房内壓有3個階段。14

首先第一階段為搾乳結束,除去所有能搾的乳,乳頭槽內的壓力成為大氣壓。一個小時内殘乳流出,儲存在空的乳頭槽或乳腺槽,乳房内壓上升8mmHg。此壓力增加大部分在15分内發生。 之後第2階段經過5~6小時後,隨著儲存在乳房乳汁的靜水壓增加,乳房内壓慢慢增加。大乳管和乳腺槽、乳頭槽新生産的乳汁飽滿時,因乳汁乳房容積增加。乳房的大小和構造為了適應容積增加,因此由乳汁所增加的壓力為最小。 最終期的第3階段,乳房内壓加速急遽增加,達到通常榨乳間隔時乳房内壓同程度的20~40mmHg(圖4)。

乳房内壓是在最下部的乳頭測量,所以認為位於乳房上部乳腺細胞的壓力更少。 每乳分泌單位的壓力增加率是每頭牛個體特有的形質。在絕對值乳房内壓的增加高泌乳牛和低泌乳牛是相同地,但是觀察新合成1kg的乳量其壓力增加率對高泌乳牛而言較少。新合成、分泌的乳量,壓力增加率是和高泌乳牛、高產次乳牛的泌乳初期、後乳區、榨乳間隔短的白天相比,夜晚長的時候較小。

榨乳間乳房內壓增加的傾向和乳分泌率的傾向沒有密切關係。乳房內壓3階段的變化是乳分泌率約在一定的時期發生。20~30小時後乳分泌通常停止,乳房內壓約達到60mmHg。甚至沒有榨乳的話內壓減少,經過120小時後乳房内壓比12小時的榨乳間隔時的乳房内壓還要少。内壓減少會引起一部分的乳成分、酪蛋白再吸收。

再歸納整理,增加乳牛的個體乳量需考量以下事項:

  1. 乳合成乳腺上皮細胞數量的增加。
  2. 提高乳腺上皮細胞的乳合成活性。
  3. 為使乳成份原料更多輸往乳腺細胞,血流量要變多。
  4. 為了生成乳成份原料的營養素,要增加其食量。

這些原因互有關係,即使沒有具備全部的要因,只具備幾項要因,就能認為乳量會增加了。還有關於1的乳腺上皮細胞數,曾有報告指出在一般泌乳周期中發生數量的增減。也就是妊娠期間,隨著乳腺發育,乳腺上皮細胞數增加(增殖型),分娩後達到最高日乳量乳腺細胞數(分泌型)持續增加。之後泌乳後期或乾乳期乳腺上皮細胞(分泌型)脫落,老舊乳腺細胞數減少。可是妊娠時為了下回泌乳期所需,新的乳腺上皮細胞(增殖型)開始分裂,重複增殖。至此對榨乳回數闡述過關於2和3的生理反應,但是關於1和4再做說明。

2)乳質會受到影響嗎?

乳成分比例(%)在3回搾乳中似乎減少幾分,這能以因乳量增加比率減少來解釋。可是觀察成份生產量,3回搾乳還比2回搾乳多。(表1)。

泌乳現象不單只指乳的合成和分泌而已,也包含乳的貯留、排出及移動(搾乳)。乳成分在乳腺上皮細胞内合成,往乳腺胞腔分泌,在乳腺胞腔或乳管内貯存。分泌在泌乳中不斷地發生,但是乳合成率在搾乳後10小時內開始減少。合成的乳大部份在乳腺胞腔内和細乳管內以毛細管現象保存。無法以毛細管現象保持而溢出的乳,由乳腺胞下部的乳腺槽或乳頭槽通過乳管流下,這時乳頭括約肌緊緊閉合的情況就貯留在此。乳頭受到榨乳作業的洗淨或吸乳等刺激,起乳汁排出的反射作用乳從乳腺胞或細乳管往乳腺槽、乳頭槽移動。結果乳頭管因外力張開乳房的乳幾乎可被搾出。榨乳結束後殘留在乳房的乳叫做「生理性殘乳」。通常在2回榨乳的間隔的話,從乳腺胞分泌乳的主要成分大約是一定的,但是貯存在乳房上部乳腺胞殘乳的乳脂肪的濃度比分泌時的乳,還有搾乳時的乳還要高。

在搾乳間隔短多頻回榨乳中,平均乳分泌率減少榨乳後10小時内進行搾乳,在乳合成率低下前榨乳,比2回榨乳時乳成分量多。還有水溶性成分,例如乳糖或酪蛋白在乳房貯存,乳槽乳和乳頭刺激所反射排出的乳的濃度幾乎一樣,但生理性殘乳中減少0.23%(乳糖)、0.13%(乳蛋白)。另一方面水不溶性的乳脂肪有浮出的在乳上部的特性,因此在儲存乳房下部的乳槽乳有1.15%,從乳房上部的乳腺胞因乳汁排出反射的乳有4.19%,甚至乳腺深部的殘乳有9.56%的高值,顯示有很大的變動。這樣乳質也就是乳成分的變動不只搾乳間隔,受到榨乳方法很大的影響,頻回榨乳時也要注意榨乳方法來榨乳才對。

表1 經過44周行3回榨乳經產牛和初產牛的生產性。

15

3)乳牛的食慾即乾物攝取量會有變化嗎?

榨乳回數多榨乳的間隔就變短,這意味『乳房內壓高,乳房容積膨脹,分布在乳腺的毛細血管被壓壞前榨乳』。也就是榨乳回數增加,能解釋為乳腺運送原料的血流量減少前保有高流量。而不斷地往乳腺細胞運送營養素,乳牛會為了補充營養素而多量攝取飼料,或是比維持體調往乳房運送更多營養素,即身體變消瘦。 1日2回榨乳牛和3回榨乳牛乾物攝取量於表1所示。經產牛中3回榨乳乾物攝取量和為了泌乳推斷實際熱能攝取量有增加若干,但是初產牛中2回榨乳和3回榨乳看不出其差別。更仔細觀察,經產牛中泌乳高峰為止3回榨乳牛和2回榨乳牛的乾物攝取量一樣或是減少若干,高峰後乳量開始減少,3回榨乳牛比較明顯乾物攝取量多。還有觀察泌乳期全體的增體量,經產牛和初產牛都是2回榨乳比3回榨乳還要高多了,3回榨乳牛不只是攝取的飼料還有維持體調的營養素都相當程度都流向乳房,增體就少。

16

泌乳開始6周的期間1日3回榨乳(■)還有1日6回榨乳(▲)乳牛乾物攝取量的推移。各標示顯示平均值和標準誤差值。

再來進行比3回榨乳更多的6回榨乳實驗來看其乾物攝取量的變化。榨乳初期6周間3回榨乳和6回榨乳乾物攝取量如圖5所示。圖5明確顯示經過6周6回榨乳牛乾物攝取量較多。也做體重試驗泌乳初期6周和試驗後18周為止,比起3回榨乳推斷6回榨乳牛體重減少。再來看體況的推移,3回和6回的牛明顯有差別,6回榨乳牛的分數較低有較消瘦的感覺。(圖6) 。

從這些事認為儘管乾物攝取量增加,6回榨乳牛從身體往乳腺的營養素流量大。從以上事例了解榨乳回數越多為了補充乳合成必要的營養素增加乾物攝取量。可是攝取量達不到乳合成所需的量,乳牛就會明顯消瘦。希望能夠理解為使多頻回榨乳能夠成功,關於給予飼料量、質、甚至是給予回數等都需要十分的注意。

17

泌乳開始6周的期間行1日3回榨乳(■)還有1日6回榨乳(▲), 乳牛的體重和身體情況的推斷,標示顯示平均值和標準誤差值。

4)除去乳腺退行因子和泌乳抑制因子(FIL:Feedback Inhibitor of Lactation)

乳分泌率至少在榨乳後12小時為一定,不會有改變(圖4)。故和一日2回榨乳相比,實行榨乳間隔12小時以內的多頻回榨乳的話乳量增加。榨乳後經過12小時以上乳分泌率開始急速減少。這不單只是乳房內壓增加,也認為和乳腺內所製造的局部抑制化學物質有關。這物質的濃度依存在貯存於乳腺的乳量,所以從前一回榨乳開始依存至經過時間。抑制因子短時間的影響是,在乳線上皮細胞代謝活性的減少,經過長時間的影響為分泌細胞數的減少。比起多頻回榨乳全身性效果,寧可做乳腺局部性效果實驗,局部性效果如下加以說明。 1頭牛4個乳區當中對角的2乳區行4回榨乳,剩餘的2個乳區2回榨乳。其結果4回榨乳乳區的乳量比2回榨乳乳區乳量實質還要多,這效果在從施行4回榨乳時很快地開始顯現(圖7)。假如4回榨乳的效果是因例如催產素或其他荷爾蒙放出所引起的全身性效果的話,由血液運送到達4乳區,4乳區應該全部一樣的影響。 從以上因多頻回榨乳乳量增加,在乳房內抑制乳分泌的化學性抑制物質(FIL)因搾乳而減少濃度,結果,認為提高乳分泌活性,還有促進乳腺上皮細胞分泌型的分化。因此3回(多頻回)榨乳的效果分為短期、中期、長期性的效果表示於圖8。因為除去抑制物質FIL乳汁分泌的效果,有數小時到數日的短期間效果,可從3回榨乳開始後乳區立即可看出乳量增加。施行數日到數週多頻回榨乳中期的效果,因FIL的消除提高對泌乳荷爾蒙群的感受性,促進乳腺上皮細胞分泌型的分化,乳分泌率增加。再來為數月間多頻回榨乳長期性效果,認為可能是干預FIL,提高泌乳荷爾蒙群的感受性此間接性作用,或是直接作用活化乳腺上皮細胞的增殖增加細胞數,結果為提高乳分泌率。 最近有報告指出多頻回榨乳不只早期除去貯存於乳中的泌乳抑制因子(FIL),也能抑制乳腺上皮細胞的細胞凋零(程序化細胞死),為防止從泌乳後期到乾乳期細胞死滅脫落,增乳以維持泌乳持續性。

18

圖7 對角線的試驗2乳區為4回榨乳(□)和對照區的2乳區為2回榨乳(○)其日乳的變化。 各符號表示8頭2乳區的平均,右端的垂直線顯示試驗區(4回)和對照區(2回)的標準誤差。虛線每週減少的%,點線分段由左為試驗前、多頻回榨乳試驗期、抽樣生檢、試驗後等。

19

圖8 推斷1日多頻回對乳腺組織短期、中期、長期性的效果 +:促進 -:抑制 ?:不明 ×:未知物質 FIL:泌乳抑制因子

2.頻回榨乳何時、怎麼實行才會有效果?

如至今所闡述的那樣實行3回以上的多頻回榨乳比1日2回更能看出乳量增加,增加的程度依乳牛有很大的變動,其影響也不一樣。因此3回榨乳增加乳量在策略上需確實注意的幾項要點,也就是為何看出變動在以下做說明。

1)因產次效果相異

表2是從1950年報告因3回榨乳乳量增加,調查實際的酪農家及實驗的結果依產次彙整出來的表。從此表看出在酪農家的乳量增加率和在大學、試驗所等實驗所增加率沒有差別,和經產牛相比,除了一例以外初產牛因3回榨乳乳量增加率相當地高。和2回榨乳相比3回榨乳產乳量增加平均,初產在15~20%,經產牛10~15%的顯示增加變動。 如此因3回榨乳乳量的增加因產次效果不同,平均表示初產19.4%,2產13.5%,3產11.7%,4產以上13.4%的增加,越年輕的牛因3回榨乳乳量增加就越明顯。如前述因3回榨乳乳中的泌乳抑制分子濃度變低,且泌乳維持荷爾蒙群(泌乳刺激素、副腎皮質荷爾蒙、雌激素、成長荷爾蒙、甲狀腺荷爾蒙、催產素)的分泌回數增加。結果,為了乳腺上皮細胞的分化,還有引起刺激細胞增殖乳合成乳腺上皮細胞數的增加,不只對身體對乳腺組織自體發育中的初產牛有更大的影響。

2)因泌乳期效果相異和實施頻回榨乳期間的影響

因3回榨乳抑制泌乳高峰後產乳量的減少。在重申一次因3回榨乳減少乳中分泌的泌乳抑制因子的濃度,所以抑制乳腺的退化壓制在高峰後乳量的減少,結果提高泌乳的持續性。這個效果在分娩後立即開始3回榨乳,或至少持續分娩後100日較為明顯。即使泌乳高峰後開始3回搾乳不能抑制乳房的退化,泌乳持續性就不高。 施行3回搾乳期間的長短對乳量的影響顯示於表3。這實驗是考量到2產以上的乳牛前次產乳量和分娩月,3處理群(2回搾乳、3回搾乳24、3回搾乳31)各16頭。3回搾乳群中的2處理群日乳量在24kg和31kg以下持續3回搾乳。

觀察從泌乳第1日開始的累積產乳量,到第56日3回搾乳比2回搾乳多增加了5%,觀察第154日的效果增加9~11%。此差別為統計有意的差距(P<0.05)。從3回搾乳改回2回搾乳後的到182日累積產乳量有意增加維持9~12%。280日的累積產乳量增加10%。從這結果明確了解從分娩後開始盡可能地長期實施3回搾乳,延長泌乳高峰,提高泌乳的持續性,泌乳期的乳量增乳效果明確。

20

3回搾乳24和3回搾乳31是日乳量24kg和31kg以下實施3回搾乳的牛。

1) 考量前次產乳量和分娩月做牛群區分。

3)因搾乳回數效果相異

牛的哺乳時間間隔為4~6小時,所以施行1日4回~6回的搾乳和自然的哺乳回數相同。可是,既然想要增加榨乳回數以期增加乳量,在榨乳或飼養管理勞動上也會增加負擔,從經濟性這點來看也會產生問題。

使用過了泌乳高峰日乳量開始減少泌乳11週以後的初產牛4頭和2產牛4頭,同一頭牛對角2乳區4回搾乳,剩下對角的2乳區2回搾乳時行4周的實驗報告。其結果2回榨乳乳區的乳量每週減少2%,相對地4回搾乳區的不只抑制乳量減少,乳量還增加(表4)。此增乳效果在初產牛和經產牛的反應沒有差別,平均顯示增加10.4%,可看出在施行4回搾乳的乳區從開始4回搾乳當日即增乳(圖7)。還有,儘管是4個禮拜短時間的處置,但乳腺上皮細胞合成的乳腺胞其直徑在4個周後明顯變大,顯示乳汁合成活性(表4)。

21

表4 同一頭牛對角2乳區行1日4回搾乳日乳量和乳腺的組織學

泌乳14周初產和經產合併6頭,只48小時實施6回搾乳,報告顯示第1天增乳7%、第2天10.7%的效果。像這樣多頻回搾乳的效果從實施那天起即顯示出乳量增加立即的效果。 用2產次的乳牛,從泌乳開始的6周施行1日3回搾乳(10頭)和1日6回搾乳(9頭)結果(圖9、表5)。產乳量和3回搾乳比6回搾乳顯示增加21%。乳脂肪率和乳蛋白率6回搾乳沒有有意的差別但有減少的傾向。

乾物攝取量6回搾乳有意地增多,體重減少也是有意地變大(P<0.05)(表5)。 血漿中葡萄糖濃度6回搾乳減少7%,游離脂肪酸(NEFA)濃度反而增加17%(P<0.001)(表5)。葡萄糖是乳糖的原料,另一方面也是乳合成必要的熱量源,所以認為合成更多乳的6回搾乳血中濃度減少。還有體重減少率也變大,推測是6回搾乳牛熱量平衡傾向於負,從體脂肪組織分解NEFA濃度上昇。血漿中荷爾蒙濃度,泌乳維持荷爾蒙的泌乳刺激素和成長賀爾蒙也是6回搾乳牛的濃度高,和乳汁排出有關的催產素和3回比也是有意地顯示高濃度(P<0.001)(表5)。 6回搾乳只實行泌乳開始的6周,但其增乳效果從6回搾乳回復3回搾乳的第7周到第18周為止,持續比3回搾乳還要多的日乳量(P<0.001)(圖9)。

以上和2回搾乳比3回搾乳6~25%(表2)、4回搾乳(泌乳中期4周處置)有10.4%、2天6回搾乳(在泌乳14周只實施2天)有10.7%、長期間的6回搾乳(泌乳開始的6周)有20.7%(和3回搾乳比)(表5),了解其增乳效果。

22

圖9 泌乳開始的6周間1日3回搾乳(■),和1日6回搾乳(▲), 乳牛日乳量的推移。

各符號表示平均值和誤差值。

表5 泌乳初期的6周間1日3回搾乳,還有6回搾乳乳牛的乳量、乳成分、乾物攝取量、體重減少、血漿中荷爾蒙及代謝物濃度。

23

4)對繁殖的影響

因多頻回搾乳血中代謝物或和泌乳關聯的荷爾蒙群濃度增加,認為乳腺以外的體器官受到影響。表6顯示實驗及在酪農家3回搾乳牛的繁殖成績。此表是根據1975~1980 5年之間14牛群總計8001頭所得來的酪農家的數據,初回人工授精日(AI)不論在哪個產次3回搾乳牛都比2回搾乳牛有還要早的傾向(P<0.01)。AI回數初產牛和2產牛中都是3回搾乳牛比2回搾乳牛還要多(P<0.01),但是3產牛或4産以上3回搾乳牛就變少(P<0.01)。 空胎日數初產是3回搾乳天數長(P<0.01)。2產以上短縮。CMT評分(加洲乳房炎測試評分)中到3產為止都是3回搾乳的高(P<0.01)。4産變低(P<0.01)。也包含實驗數據初產和2產年輕的牛隻可看出3回搾乳對繁殖有很大的影響。

24

5)飼養管理上的注意點

從以上希望能了解因多頻回搾乳的乳腺的局部結構出現即效性增乳效果。可是這效果會因產次、年齡、實施時期(從泌乳何時開始)、實施期間長短等變動幅度大是很明確地。因此更提高增乳效果重要的幾點,彙整如下。

  1. 初產牛較能顯現增乳效果。
  2. 從泌乳初期、分娩後開始的話泌乳持續性提高。
  3. 盡量長期實施。
  4. 因為增加乾物攝取量,給予充分的量和質,特別是熱量高的飼料。
  5. 加以注意包含定期檢查榨乳機器正常的作用。
  6. 管線、桶子的洗淨不可怠惰,正確的洗淨。

這樣榨乳回數增加,就有日乳量增加好的一面和加強勞動負的一面。

即使第1年有些什麼辛苦,為了第2年多頻回搾乳的效果有效,應該對牛的飼養管理要素負的一面十分了解,擰定計畫再實行。

3.榨乳機(自動榨乳機)的頻回搾乳

至今都是關於以往使用搾乳房多頻回搾乳的實施,加上必要乳腺的生理結構或乳牛繁殖健康的說明。1993年12月日本帶廣畜產大學初次引進荷蘭製榨乳機器裝置以來,去年日本製的搾乳機器在酪農場試運轉,人們開始對榨乳機有更高的期待。因此期待以榨乳機3回搾乳或4回以上的多頻回榨乳其生理結構在以下做說明。

1)以榨乳機的搾乳回數

首先希望注意所謂榨乳機不單只是榨乳作業自動化。榨乳機的導入是飼養系統全體隨著大變更。也不只是從繫養到放養這麼單純。也就是以往的酪農管理者依時間情況做包含榨乳的作業。相對地,使用搾乳機是酪農把牛自己能做的事交給牛,把牛的時間情況和人合併。雖說交給牛,也考慮人的方便性,所以儘可能誘導牛上手是很重要的。例如使牛自發走進榨乳槽裡,在榨乳槽裡放精料促進牛自發性進入,還有搾乳間隔,前回搾乳尚未經過一定時間不要行使次回的搾乳,不榨乳的時間設定幾小時,榨乳回數也會改變。為了使牛自發性進入,接著熟練地自動榨乳,通過榨乳槽,飼料槽和牛棚有必要限制一條通道。牛的行動、一天什麼時間、何時要在牛棚橫臥,什麼時候到飼料槽吃飼料,甚至為了吃精料何時、幾回自發性地到榨乳槽等數據要需要確切了解。還有為了提高搾乳槽的運轉率,篩選榨乳完畢的牛和需要榨乳的牛,需要在進入榨乳槽前設立選別的設備。

搾乳機的利用方法,管理者和乳牛適應系統到怎樣的程度依榨乳機適合牛的比例,分為3個大階段。

  1. 定刻榨乳型=以往搾乳房所代用
  2. (24小時)連續搾乳型=自發進入牛+需趕進的牛混合
  3. (24小時)連續搾乳型=幾乎只有全頭自發進入牛(自由榨乳)

最終階段幾乎完全交給牛群自體的連續搾乳型,認為是榨乳機終極的使用方法。要到此階段須從根本改變管理者的想法。 至今人們採行在決定的時間集約榨乳,飼料給予和除糞也都依人類的方便時間來作業(以往繫養或室內型榨乳、或是1型的利用方法)。可是使用搾乳機的系統,榨乳依賴牛自發性的進入,即使在固定的制限時間內一天何時該榨乳,每天完全不明(利用2型和3型)。

因此從前回搾乳到次回搾乳藉由設定不榨乳的時間帶,可做1日2回搾乳和3回或4回等多頻回搾乳等每天更換的可能性。例如一周中有2回、3回、2回、4回、3回、3回、2回等每天榨乳回數都改變,還有最短不榨乳時間,例如從4小時過數分鐘的短時間到14小時的長時間的不榨乳。由此導入用榨乳機由牛完全自由地搾乳模式,特別是3的方式,榨乳時間、亦即榨乳間隔天天都在變動。還有榨乳回數也天天都在改變,至今尚無關於這兩項變動對乳腺生理及乳牛健康有無影響的報告,期待今後的研究能早日出爐。

表7顯示利用2型榨乳方法1年的研究報告。也就是前回搾乳後經過一定時間沒有進入榨乳槽由飼家趕進榨乳槽,以機器榨乳1日2回、3回、4回搾乳時的結果。各牛群以初產牛佔1/3。前回搾乳到次回進入榨乳槽,榨乳許可時間設定2回搾乳為10小時、3回搾乳6小時、4回搾乳4小時。還有趕入搾乳槽的時間2回、3回、4回各為經過14小時、8小時、6小時。在這時間內沒有進入榨乳的牛隻由管理者強制趕入榨乳槽榨乳。真空壓44kPa、拍動回數58回/分、拍動比65/35。

25

此研究結果自發性進入榨乳槽回數總平均5.8~6.7回,2回、3回、4回搾乳牛的平均搾乳回數各自為2.00~2.09回、2.99~3.05回、3.88~3.92回(表7)。

從此表瞭解在泌乳初期和2回相比,3回4回的搾乳的增乳效果大,泌乳期全期持續其效果。3回搾乳和2回比增乳效果10~15%,4回搾乳和3回相同程度或是多幾分增乳效果。受到議論的問題點是,乳牛多不會自發性進入搾乳槽的,因為在榨乳槽對乳牛而言不舒服,乳牛就不會想進入,搾乳回數減少,乳量也減少的惡性循環。 乳量以外乳脂肪率到泌乳25周和2回搾乳相比,3回和4回低下,但是26周以後差別變小,乳蛋白質率3回搾乳中泌乳中期一旦低下,不是有意差,但全期因搾乳回數的影響小。 此研究更指出隨著榨乳回數的增加乳頭先端的評分受到的影響(圖10)。

2回和3回搾乳牛中泌乳13~26周乳頭先端部的糜爛及乳頭口環狀肥厚、分數也最高。隨著乳量低下乾乳時分數低,也就表示乳頭先端狀態趨向回復。另一方面4回搾乳牛隨著泌乳階段分數也上昇,乳量最少接近乾乳時分數最高,乳頭先端狀態惡化。在我們的研究中榨乳機牛群乳頭先端分數1年的調查結果,2回搾乳牛和3回搾乳牛乳頭先端分數的變動看不出有差別,分數變動明顯是因季節的影響,觀察到冬季分數就會上昇。還有關於體細胞隨著榨乳回數增加有減少的報告,和有報告指出2回榨乳沒有改變。

26

關於乳房炎一般皆認為搾乳回數增加和透過榨乳機使乳區間感染的危險性提高50%,但看不出使用搾乳機搾乳回數多的牛群有增加乳房炎。這是因為榨乳機有4個乳頭杯接連長長的乳管(因搾乳機種類也有無乳座設備之機型),因此認為不易發生因感染乳而污染健康乳頭。

2)今後的展望

以搾乳機增加搾乳回數乳量確實增加,連續搾乳情況下搾乳間隔為不等間隔,搾乳回數也每日變動的狀況,發生以往搾乳所不曾想過的現象。在此情況下乳腺或是乳牛生理結構會發生什麼事呢,還殘留許多疑問,現今應已在研究中,特別期待3自由搾乳型的研究報告。

搾乳機能減輕酪農家的勞動力是事實。可是不斷地改變牛的飼養方法和方針,多數的系統與其是依人的便利不如說是交由乳牛自身的意志這點和既成的裝置完全不一樣。乳牛習慣搾乳機,自發地去榨乳機只有耐性地農家慢慢導入才有可能,對急躁性急的農家還有追求效率的酪農家而言,其導入另人擔心。還有不適合榨乳機的乳牛,例如乳頭形狀或性情不和的牛就不得不淘汰了吧。今後此系統會更加普及,不單改變榨乳方法,希望也能思考在牛飼養的根本思想有很大影響的改變。

 

評論已關閉